十月的北京正值金秋,既是賞葉觀景季,也是運動好時節。17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體育場上彩旗招展、歡聲雷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七屆職工運動會在這里成功舉辦。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聚焦提升職工身體健康素質,開展了多層次、多樣化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將全民健身理念融入各項工作實踐。本屆運動會以“建功新時代,健康向未來”為主題,院黨組高度重視,各單位精心組織,全院職工踴躍參與,來自院屬各單位的2680名職工報名參賽,200余名裁判員和工作人員為大會服務,參與人數近4000人,是近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院性體育活動。
上午9時,運動會入場式開始。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運動員進行曲》,由院屬單位職工組成的54支方隊依次入場。他們精神飽滿、步伐矯健、口號嘹亮,有的高舉“深入踐行‘三項共識’”“忠誠、敬業、奉獻”等標語牌,有的手持五星紅旗、鮮花、彩扇等道具,有的結合本單位的研究方向身著特色服裝,充分展現了我院干部學者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入場式完畢,全體起立,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

在悠揚悅耳的音樂聲中,開幕式進入文體表演環節。由90位離退休同志組成的太極拳表演方隊首先登場。他們精神矍鑠、站姿挺拔,一招一式飄逸舒展,時而沉穩如松,時而輕靈如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雅韻味與社科工作者的沉靜氣質融合在一起,贏得陣陣掌聲。據了解,這支表演隊伍中,80歲以上高齡者有2位,年齡最長者82歲。他們大多數常年堅持體育鍛煉,其中有30余人退休后曾參加過多屆院職工運動會。本屆運動會前夕,90名老同志專程奔赴房山區,開展了為期兩天的集中訓練。他們克服體力與年齡的挑戰,積極投身訓練,反復調整隊形、精準校對動作,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融入對一招一式的打磨中,彰顯了老一輩社科人團結協作、勇于拼搏的優良作風。

隨后的啦啦操表演活力十足。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年輕學子身著亮色服裝,伴隨旋律跳躍、旋轉,活力四射的舞姿盡顯社科接班人的青春朝氣,讓賽場瞬間變成歡樂的海洋。作為本屆運動會的協辦方,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優中選優,成立了由100余位在校學生組成的志愿者服務團隊。運動會期間,這些年輕的志愿者們記錄成績、統計數據、協調流程、維持秩序,承擔了大部分的現場賽事工作。他們用微笑和熱情回應參賽選手、現場觀眾的咨詢求助,以專注和細致保障各項賽事安全有序運轉,生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第九套廣播體操現在開始,原地踏步走——”在廣播操表演中,來自全院30家單位的600名干部職工緊跟節拍律動,動作有力、整齊劃一,舉手投足間展現出日常鍛煉的扎實成果。此前,廣播操、羽毛球、乒乓球、跳遠、定點投籃等比賽已順利完賽。開幕式上的廣播操表演匯集了廣播操比賽前30名的優秀代表隊,他們以最佳的姿態、統一的節奏展示了我院全民健身工作的理念和成效,傳遞了奮發有為的正能量。
文體表演落幕,賽事立即開始。本屆運動會秉持“精彩、高效、安全、守紀”的宗旨,堅持群眾性與競技性相統一、健身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結合我院干部學者特點和工作實際,運動會設有田徑比賽、趣味比賽和團體比賽5大類33個項目,旨在讓每一位參賽者都能在比賽中找到樂趣,感受運動魅力。

“加油!加油!”在拔河決賽現場,吶喊聲、助威聲不絕于耳,熱鬧非凡。雙方選手手握長繩、身體后傾、使出全力,充分發揮團隊力量和協作精神,開展了一場力量與精神的精彩較量。
團隊精神不僅閃耀在拔河賽場,也同樣體現于其他比賽項目。在接力賽、乒乓球、羽毛球、廣播體操等團體比賽中,選手們團結協作、密切配合,不僅憑借扎實的技能和高效的戰術斬獲佳績,而且在面對挑戰時彼此鼓勵、補位補臺,充分展示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為了集體榮譽全力以赴的責任與擔當。


為突出群眾性、參與性,本屆運動會特別設立了實心球、沙包擲準、托球接力、毛毛蟲競速、團體跳繩、團體踢毽、定點投籃、定點射門等趣味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考驗參賽者的協調性和靈活性,而且緩解了競技項目帶來的緊張感,讓不同年齡、不同體能的參與者都融入其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在趣味項目賽場,各種別出心裁的比賽設計和選手們略顯笨拙卻格外認真的表現,引發一片歡聲笑語。

場上,參賽選手奮勇爭先、頑強拼搏;場邊,裁判員認真負責,觀眾吶喊助威;場外,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熱情服務,為各項比賽的順利進行提供全方位保障。每一位參與者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本屆運動會的主題“建功新時代,健康向未來”,共同營造了和諧向上、積極進取的良好氛圍,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鼓舞了士氣、凝聚了力量。
歷經一系列緊張激烈的角逐,各項精彩賽事圓滿結束,多支代表隊和運動員憑借出色的表現登上了領獎臺。此外,運動會還設置了重要貢獻獎、特別貢獻獎和入場式風采獎,以表彰在此次賽事籌辦中承擔重要工作、作出重要貢獻,以及在入場式中有精彩表現的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七屆職工運動會已經落下帷幕,但發展群眾體育運動沒有完成時,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永遠在路上。參加運動會的職工表示,將把賽場上的激情與韌勁帶回工作崗位,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科研工作,在各自“賽道”上繼續奮進,為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攝影: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朱高磊 實習記者 肖宇坤 視頻編輯 張冬冬